WFU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AL加速式學習法」課程學習心得

 

這課程心得會怎麼寫?

 

2020.8.6-8.8 參加「AL加速式學習法」的認證課程中文班第七期,感謝Wally老師的引進與授課,我們才能「就近」將這精彩的課程學個「究竟」

 

其實,從第0期(英文班)就知道這課程,也就想報這課程,但一直在時間及機緣上沒能配合,因此,我自己先買了<The Accelerated Learning Handbook>的原文書來看,但看書與實際上課還是有差別。一直到這一期,才終於如願以償,上到這期待已久的課程。

 

每次學習完一場精彩的課程,若不寫一篇課程心得,對不起老師也對不起自己,但要寫課程心得,最重要的原則是「不破哏,不爆雷」,講「我自己」的感受與感想,這是我一直以來,在寫課程心得時,努力給自己的提醒。

 


這課程教什麼?

 

AL是什麼?加速學習又是什麼?」我想,這可能會是很多人對此課程最常提出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AL」是”Accelerated Learning”的簡稱,中文翻成「加速式學習」。第二個問題是「到底為什麼要稱為『加速』」Wally老師課堂有解釋,這份心得中,我要寫的是我個人經過這三天後,自己的理解與詮釋,我認為「加速式學習」,可以「加速學生進入課程狀態的速度」,可以「加速學生彼此連結與共作的速度」,可以「加速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速度」,可以「加速老師設計課程活動的速度」,我覺得光這幾項能達成的「加速」,就值得被命名為「加速式學習」。

 

這堂課最大的特色,就是課程設計嚴謹(果然是國際認證課程),最令我佩服的是「用ALALWally老師用「AL加速式學習法」來教「AL加速式學習法」,這種「課中課」及「計中計」的設計,讓我們必須隨時保持清醒,必須隨時提醒自己,目前是用AL在學AL。這就好像我自己在「教學設計與方法」的課程中,一直嘗試運用我課程中所教的內容與方法,來讓學生學會「教學設計與方法」,我完全能體會這樣的設計有多麼不容易。

 


這課程像什麼?

 

除了上面兩個問題,或許有人會繼續問:「這到底是怎樣的課程?」。教學時,我們會常運用「隱喻」與「比喻」,我試著用幾個「像極了」的比喻,來表達我心目中這課程的「樣貌」。我必須強調,這些是「我個人」的想法,不一定能「完全」且「完整」的體現AL的精神

 

1.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鼓風爐」,重燃熱情

 

這三天的課程,包括兩天的AL引導師課程,以及一天的AL課程設計師課程,心裡的教學之火,不斷地被這像極了「鼓風爐」的課程內容與活動煽起。這把教學之火,隨著一陣又一陣吹來的風,一次又一次猛烈地燃燒著,教學的心也跟著炙熱起來

 

2.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照妖鏡」,映照盲點

 

AL課程中,提出許多的「法則」與「理念」,這些理念像極了一面「照妖鏡」,完整而真實的映照出我們過去教學的「盲點」與「問題」。透過這些教學法則,我們得以自我檢視,我們也才更能夠體會改變的必要。

 

3.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對照表」,新舊比較

 

這一點,我會多寫一些,因為感觸比較多。由於我自己的師資培育背景,在課前,我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教學基模」,這基模來自於自己的師培基礎,也來自於自己在師培機構的教學經歷。在三天的AL課程中,我發現這課程對我來說,並不全然都是「新知識或新經驗」,課程進行過程中,我會經常將我基模中原有的「舊知識」或「舊經驗」,拿出來與AL課程對照,像極了一張「對照表」。在對照的過程中,我內心不斷地進行著Piaget所說的「調適」與「同化」,以求達成一種「平衡」的過程

 

我就舉其中的三點來說。首先,我的舊有基模中,教學內容的三大結構是「準備活動、發展活動、綜合活動」,若對照AL所提出的4P,則可以發現P1類似準備活動,P2P3可以視為發展活動,P4則類似綜合活動。但不同的是,AL課程將發展活動分為P2P3,而且強調在這兩個階段「能讓學生做什麼」,而不是強調「老師要教些什麼」,這一點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提示與提醒,這樣的區分,能讓老師更加注意到要給學生練習的機會與空間。

 

再者,AL課程中,Vygotsky所提出的「鷹架理論」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以往,提到鷹架理論,我們想到的多半是幼兒及兒童的學習,而在AL課程中,我發現就算是成人的學習,老師也可以透過「活動」來做為「鷹架」或是「平台」,讓學生自由的創造自己的學習,自己蓋樓,又能發揮創意,成就感也比較高

 

或許,一想到「Practice」的教學,許多人會聯想到「實做」或者就是「動態性」的活動,接著就會想起Dewey的「從做中學」的理論。但是,對照一下AL課程,我發現在P3的「練習鞏固」階段,除了Dewey的理論,我腦中還出現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我發現在AL「思考也是一種練習」,腦袋內的思考練習,也是重要的一種練習形式。

 

4.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孵蛋器」,孵化創意

 

這次的AL課程中,共有22位學員(21位新學員,1位回訓),我覺得AL課程像極了一個「孵蛋器」,我我們這22個學員,每個人就像是一顆顆「品種不同」的蛋。因為品種不同,所以每個人「孵化」的時間不一,有些人很快就能「破殼而出」,有些人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孕育,對於課程的感受與接收程度,人人不一。但是,奇妙的是,因為在同一個孵化器中,透過彼此的「共振」(協同共作的歷程),孵化的時間是可以被加速的

 

5.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百寶箱」,有求必應

 

AL課程中,無縫接軌的融入許多活動,而這些活動本身,以及透過活動所帶來的學員集體創作,像極了一個「百寶箱」,這些活動就是裡面的「寶貝」,有些可以直接拿來應用,有些可以轉化後應用,但只是你想得到的,這裡有求必應,不怕你來挖,只怕你不來,或者來了你不挖。

 

6.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劇情片」,情節緊湊

 

一部精彩絕倫且絕無冷場的劇情片,總是膾炙人口。對我來說,AL課程的課程安排,絕對不是「灑狗血,吃重鹹」的長壽劇,而是像極了一部情節緊湊且環環相扣的「最佳劇情片」,學員甚至成為了這部劇情片中的「主角」,自己跟著完成了這部精彩的劇情片。

 

7.     對我來說,AL課程「像極了拆解秀」,設計精良

 

AL課程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老師拆解課程的部分(這部份是我個人的喜好、習慣,也是職業病),這像極了一場精彩的「拆解秀」(不是鮪魚解體秀)。透過Wally老師的拆解,一方面我們能瞭解我們正在經歷怎樣的歷程,另一方面也能體會AL課程設計者的用心

 

上完這課程會怎樣?

 

接續上面的問題,應該有人會接著問:「上完這個課程對我會有什麼影響?」我想就用「雖然但是的句型來回答。

 

1.     運用AL加速式學習法,雖然你必須「改變你的教學習慣」

 

上過AL課程,你會發現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看看,對於AL的活動也躍躍欲試,但這歧視並非一蹴可幾的。AL加速式學習法並非多數人的教學習慣,因此,要運用AL,必須先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習慣,也就是必須先針對自己的「基模」進行「調適」與「同化」,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但是你可以「循序漸進地改變」

 

不簡單不一定表示不能達成,我們可以作的是「循序漸進」的改變,就像楊田林老師說的「有小變,才有大變」。從個別活動的應用開始,但總是要開始,開始才能前進。

 

2.     運用AL加速式學習法,雖然你必須「增加你的備課時間」

 

要運用AL,你的課前備課時間會比以往更長,因為你必須要有更多的情境布置,要準備更多的活動道具,要思考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活動喔),所以你的備課時間一定會增加。

 

但是你可以「減少在課堂中浪費學員的時間」

 

雖然老師的備課時間增加,但運用AL加速式學習卻可以在課堂上更快速地讓學員進入學習的狀態,不要讓學員在課堂中浪費時間,要充分地把握學習的每一分每一秒。與其學生呆坐在教室浪費生命,不然透過活動,不管是動態還是靜態,讓他們善用自己的時間與生命。

 

3.     運用AL加速式學習法,雖然你必須「減少你的講述時間」

 

或許有些老師已經很習慣在課堂中「講述」,而且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老師的講述時間,就算是小組討論後,也多半是由老師來講述總結。但運用AL,老師的講述時間就必須要減少,可能有些老師會覺得自己沒有多講述,好像自己沒有在上課一樣,也會擔心不多講,「含金量」會不足。

 

但是你可以「增加學員對學習的成就感」

 

其實,要「相信學員」,相信他們可以在你安排的學習活動中「自發、互動、共好」(借用108課綱的精神),並且透過共同協做的過程,學員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4.     運用AL加速式學習法,雖然你必須「學會很多的活動帶領技巧」

 

儘管AL課程是個活動的百寶箱,但有些老師可能會覺得自己要一口氣學會這麼多的活動帶領技巧,會不知所措或無法完全消化,不能掌握活動的精髓。

 

但是你可以「簡單掌握活動的要旨與精神」

 

這樣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活動「貴在於精」(合適)而絕對不是「以量取勝」,活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能讓學員自己學習,所以,只要你能簡單掌握活動的精神,活動不是公式,活動不是一成不變,活動是可以變化萬千的。

 

誰該來上這課程?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我應該要去上這門課嗎?」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個人認為只要你關心自己的教學品質,只要你關心學員(學生)的學習成效,那AL對你來說,或許是可以為自己增能的一項好選擇,重要的決定者不是我,是你自己

 

如果你對這門課有興趣,明年1月就有下一期的課程,訊息如連結,歡迎來當我的學弟妹。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fsNxcqpveGA-px8F…/viewform

 

上完這課程後我要怎麼做?

 

再來的問題應該會是:「上完課後,我要怎麼應用這門課所學?」,我的答案很簡單,就像我在AL課程中寫下來的自我提醒(也是和大家共同勉勵)的卡片:「1.AL”替換原有的活動設計;2.將原本沒有設計活動的內容(或單元)融入”AL的活動」。

 

1.     替換

 

凡事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因此,不要認為上完課後,所有的課程就都可以「AL化」,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自己需要時間消化,學生也需要時間逐步適應你的改變。因此,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先以「替換」的方式,將原有的活動換成符合AL精神的活動,先試著上手。

 

2.     融入

 

若想再進一步,可以在原本沒有設計活動的教學單元,試著「融入」AL的活動,不要多,一兩個就好,逐步改變,成長會慢慢浮現。

 

上完這課程後我的反思是?

 

最後這個問題是我問自己的問題:「上完課後,我有怎樣的反思?」我一直以來的教學理念就是要當個是「教育擺渡人」,將學生渡向善的那一岸。上完AL課程,我想教育擺渡人的精神不變,但我或許可以試著提供擺渡的工具,並且教授擺渡的技巧,讓學生試著為自己擺渡


即使才剛上完課不到12小時,但能預期的,這堂課應該會「後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