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預約。好好告別〉 閱讀心得

先說

和朱為民醫師應該是結識於去年的樹人講堂,老實說,那天之後好像也沒有和為民醫師面對面交談過,但透過為民醫師的TED演說影片、為民醫師每天的直播,一直佩服於為民醫師的工作與敬業的精神,以及他為宣揚安寧和緩醫療及預立醫療決定的努力(演講與直播)。

因此,一知道為民醫師要出書的消息,就想一定要買來好好閱讀。拿到書,我在1天之內就看完全書,不是隨便看看,而是因為內容可讀性及含金量都高。老實說,在看書的過程中,心情隨之起伏變化,複雜的情緒與思緒,讓我時而感動、時而沈思、時而震憾、時而充實、時而不捨、時而……

伴著這樣複雜的心情,在還沒看完全書時,就有想寫下閱讀心得的衝動,一看完書,立馬著手寫下我的閱讀心得。



故事,理念,行動

        為民醫師在全書中,巧妙地透過真實故事作為入門,無縫地融入理念介紹與行動呼籲,讓全書讀來有洋蔥」:感人肺腑;「有金塊」:含金量高;「有熱血」:受啟發,願行動。這整本書可以說:
有故事,且是真實故事!
有理念,不是死板理論!
有行動,都是有效行動!

故事

       書中的故事來自為民醫師陪伴過的500位以上的臨終病患與家屬,從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三個共同點:「醫師的同理溝通」、「家屬的艱難選擇」,以及「病人的自主權利」,而這其中,最能改善安寧緩和醫療的,便是病人能有自主決定醫療方式的權利,能有預立醫療決定的理念與行動。

理念
        
      分享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個理念:
1.「安寧照顧的不只是病人,治療的不只是病,而是病背後的那個『人』」,其實我認為或許是病背後的那『群人』,這段話道出了安寧緩和醫療的核心。這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教育專業,好像也可以套用相同的句型:「教育教的不只是書,而是讀書的那個『人』,或者是那個人背後的那『群人』」,因此,成為「人師」要比「經師」來得有意義與價值,此外,與學生背後的家長溝通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種必然與必要。

2.書中介紹了幾項關於「安寧緩和醫療」的迷思概念與釐清(詳見p.62-66),老實說,這三點迷思都存在於我過去的思維中,看完全書,我的迷思被打破了。

3.「『同理性的回應』比『安慰性的回應』更重要,這句話凸顯了「溝通」與「同理心」在安寧照顧及面對末期病人時的重要性。再回到我的教育領域,教師與學生及家長的溝通,又何嘗不是如此。家長面對小孩的問題時,需要的是教師的同理,而不是教師的安慰。

行動

書中不只有故事,也不只是理念,為民醫師還明確地告訴我們行動的方法,特別是在「如何與末期病人溝通」那一章,例如:「二不二要」、「三句盡量不要說的話」、「四心法」、「主動沈默三原則」、「SHARE model」、「想、說、動」….。有了這些行動的方法,讓讀者能更有把握地與生病的家人溝通。



主角,作者,讀者

在全書中,我一直讀到三種角色,包括:「主角」,指的是故事的主角;「作者」,就是朱為民醫師;「讀者」,就是我自己。我各用一句話來表達我對這三種角色的感覺。

主角:「從自己的故事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
書中的故事主角,能他們自己及家人的故事中,看見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從他人的故事看見自己工作的價值」
為民醫師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見自己從事安寧緩和醫療工作的價值。

讀者:「從作者的故事看見自己生活的價值」
我(或是一般的讀者)可以從作者的這些故事中看見自己為來生活的價值。


敘事者,續侍者,蓄勢者

閱讀全書的過程中,這三個「同音詞」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我想這就是我從書中所「看見」的為民醫師。包括「敘事者」、「續侍者」,以及「蓄勢者」。

敘事者
為民醫師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透過故事的敘說,營造適當的情境,帶領讀者能更容易進入他所想要分享的理念中。

續侍者
「侍者」是指陪伴者,從書中可以看出為民醫師一直持續地陪伴病人及家屬,此種「善」待生命,直到「終」點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蓄勢者
為民醫師會上TED,會出書,會經營粉絲頁,會每日直播,我想就是一股想要緩起行動的心,就像一位蓄勢待發者,隨時準備為喚起行動而行動!

 
借用為民醫師粉絲頁的帥照

新知,欣知,心知

一天之內看完這本書,並想立即完成心得,是因為讀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獲得「新知」時的「喜悅」,也能充分感受自己「內心」的知覺。

新知
透過書中的四章,能促進讀者對安寧緩和醫療,以及如何與末期病人溝通的瞭解,也能對病人自主權利與預立醫療決定能有更正確且深入的瞭解,就一位讀者來說(至少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新知」。

欣知
由閱讀獲得新知,心中會有「欣然之情」,感謝為民醫師,破除了我的迷思概念,讓我能為自己的未來提前做準備。

心知
伴隨閱讀新知喜悅而來的,是更深層的發自內心的知覺與認同。這樣的心理認同,更容易引發行動的心,讓讀者願意「預約。好好告別」。



我讀,我思,我願

           最後,分享這本書所帶給我的「讀」(在書中的看見)、「思」(由書而來的思考)與「願」(因書而起的行動)。

我讀
在讀這本書時,我發現我同時在讀三個部分:「讀書」、「讀人」,也「讀心」。讀書,讀的是書中的故事與理念;讀人,讀的是為民醫師的工作與為人;讀心,讀的是為民醫師寫這本書的初衷與宏願。

為民醫師的工作看過許多生死之別,每天遇到那麼多的負面能量,但卻可以像個「能量轉化者」,將負面能量透過「溝通」與「關懷」轉為「正向能量」,讓我相信他應該是不當「名醫」,而選擇當「民醫」,是與民眾在一起的醫師。

我思
這世界最普遍的真理就是「人皆會死」,如果死是人類生存的「必然」,那面對死亡的態度,就應該是坦然與真誠的。當我看到書中所描述的阿花與阿草兩位阿嬤的遭遇,我便思考著我可以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我的未來。這種感覺既真實又現實,但卻是無可避免的必要與必然。

我願
因此,我願意讓自己未來有尊嚴且有品質的活著,套句為民醫師書中所說的:為人生謝幕時的漂亮下台作準備。因此,「預立醫療決定」(AD)會是我應該要正視與準備的生命議題。


延伸

        如果你開始對朱為民醫師及其所專注的安寧緩和醫療有興趣,建議除了這本書,你可以連結下列三個網址,其中包括為民醫師的粉絲頁,以及他在TED的演講及自錄的影片。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粉絲頁

朱為民醫師TED演講


探病NG語錄:探病時說這三句話前,思考一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2gnwkd9LQ



書名:預約。好好告別:人生最後的期末考,讓我們好好說再見

·         作者: 朱為民  
·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         出版日期: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