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Jolts,一場精彩的學習之旅


      --Wally老師的轉化,學習Thiagi大師的精華

在學時,學習總是會伴隨著一點壓力;長大後,學習變成一種快樂的歷程。因此,在時間許可、因緣俱足的情況下,我會為自己安排一些學習與成長的活動,為自己增能也為自己增添快樂的能量。

這次的學習,是清涼音教育學苑的「講師精進研修講座」系列課程,我們跟著Wally(蘇文華)老師四位教學的大師學習,並學習四種進階教學法。這是一場我相當期待的課程,因為這個課程主題與我的教學專業及興趣很接近,對我的教學精進能有很大的幫助。四個系列的第一場,Wally老師介紹Thiagi大師的教學活動及其理念,並介紹進階教學法之一的「影片教學法」。(課程介紹詳見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93_.html


過去在學習我較不熟悉的專業時,除了學習該專業內容外,我會多花一點心力來觀察及學習老師的運課與教學,進而思考如何轉化在我自己的教學領域之中,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習慣。而這次Wally老師的課,主題就是在教導教學活動的應用,因此我的腦袋不需要再額外多開一顆CPU來觀察老師的教學,因為觀察老師的教學就是這堂課最重要的學習活動之一,因此我只要把主要的一顆CPU開到最大就好。話雖如此,馬力開足,光一顆CPU的運作,一天下來也夠耗神的,所幸,學習與成長的喜悅早已大大掩蓋住心神損耗的感覺。

「打鐵要趁熱,寫心得要趁早」,趁著記憶猶新,感覺與想法較完整的時候,再次回顧課堂所學,並將學習心得記錄下來,可以讓自己的學習與成長「進入二檔」(寫心得的功用請參見我之前的文章...我為什麼要分享「心得」?….寫心得的「七防」好處)。Wally老師今天介紹的ORID4F的問題引導技巧,其實也頗適合用來作為心得撰寫的架構,但這篇心得,我不想「雷」太多課程的直接內容,所以先從「我」的角度出發,用以下六個角度,談談「課堂」與「我」

課堂與我的共鳴

在整個課堂的歷程中,不斷地在心裡重複浮現「對,我也是這麼認為」、「嗯,這樣的想法我很認同」、「哇,這個方法真厲害」等語句,一整天的學習過程,「共鳴感」很強。其中幾項我最有共鳴的點,包括:

1.強調多元的教學元素(活動或遊戲)
Wally老師在今天的課程中介紹並實際操作了幾個Thiagi的開場活動、框架遊戲、結尾活動、Jolts(激發遊戲或顛簸遊戲),並且強調教學中每多加一個元素,就會改變教學的組成與動能
這樣的觀點我是認同的,就好像我在指導師培生時,也會告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變化教學方法,因為小學生的專注時間不長(通常只有5分鐘),老師便需要變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法,例如可以加入與內容相關的活動或遊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也可以在教師講述後進行學生討論、教師提問或影片教學。每隔一段時間就加入一個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活動或遊戲,能增加教學的豐富性及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活動塞很多,讓整個教學過程中看起來很熱鬧,就一定好嗎?(解答在下一點)

2.課堂中所有的活動都要與教學主題及目標相結合
雖然前一點說要多增加教學元素,但Wally老師提到另一個重要的觀點,作為這個原則的重要規範,那就是「課堂中所有的活動都要與教學主題相結合」(我自己再補充「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亦即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適用所有的主題,也不是熱鬧的活動就一定好。Wally老師利用Thiagi的開場活動,示範如何將活動與課程主題相連,這讓我想起今年我在規劃百年樹百人社群的春耕活動時,就將報到活動同時結合認識彼此及連結課程主題兩大目的,讓報到活動不只是破冰而已。
在教學中融入教學活動或遊戲,「適合度」及「精準度」是兩大關鍵,不能「熱鬧有餘,意義不足」。課後與Wally老師在FB對話時,老師也再一次提及說:「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確如此,教學活動與遊戲重點不在多而在精。如何選擇適合教學主題的活動?(解答在下一點)

3.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的必要性
Wally老師在影片教學法的單元時,利用兩部影片(在此不劇透)來說明瞭解學生課前起點行為的必要性。講師除了要瞭解教學的內容,也要瞭解學員的特性,並依據特性安排及選擇適當的學習活動,如此一來,學員才能真正體會與瞭解活動的精神與意義。

課堂給我的衝擊

除了共鳴的部分,另一個部分就是這次課堂帶給我的衝擊。整堂課給我的最大衝擊,就是:原來,在培訓及訓練界,關於教學活動及遊戲的研發與設計,已經有如此系統化之發展,比起學校教學體系,這樣的系統顯得更為完整且深入。儘管之前已略有耳聞,但今天實際上課後,這樣的衝擊更為強烈,也更為震撼。
學校老師豈能不積極改變,所幸在這次課程中有看到一兩位學校的教育夥伴(很高興認識歐陽立中老師),願意擴大自己的舒適圈來跨域學習。對身為師資培育工作者的我來說,將此次Thiagi大師的活動適當地轉化到我的大學課堂是第一步如何賦予未來教師也具備相同的轉化與應用能力是進一步要做的事 
Super教師...歐陽立中老師
課堂給我的驚艷

去年的樹百人秋收活動中,就曾聽過Wally老師的分享,對於Wally老師每年自費18萬參加ASTDATD年會,且連續12次的毅力與決心,感到無比的佩服。一直相當期待這四次的課程,在經過第一次的課程後,除了共鳴與衝擊外,另一個感受就是課程中處處是「驚艷」。

1.來自教學內容的驚艷
Thiagi被稱為撲克牌運課大師果然名不虛傳,他所研發的Jolts,以及經典的”Hello””Thirty-Five”活動,以及後來發展的”Photo Jolts”,都令我覺得相當佩服。再者,透過Wally老師在課堂上實際帶領我們操作這些活動與遊戲,更能讓我們快速抓到這些活動背後的精髓。此外,老師在影片學法的單元所分享的影片及影片教學注意事項,也令人耳目一新。
「哇」、「讚」、「喔(二聲)」、「嗯哼」,這些驚嘆語在心中不斷地出現,更重要的是一天的課程,我們就能帶走許多立即可以上手運用的遊戲與活動,簡直物超所值,不只是滿滿的「乾貨」,根本就是「尚青ㄟ現撈ㄚ」

2.來自教學設計的驚艷

除了教學的內容外,教學設計與安排也令我驚艷。一般活動性的教學研習課程,應該多是「技法」的教學設計,但Wally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多了一些「心法」(教育哲學觀)的分享,例如:「做訓練者要多設計一些活動來觀察學員的個性」、「習慣不是不能改變,是有沒有刻意去改變」、「訓練不要只是課」(不能再劇透更多了),再輔以老師的個人故事,這樣的安排,提升了整個教學的層次,也豐富了學習的內容與過程,高竿的運課與教學設計

我對老師的觀察

身為師資培育工作者的「職業病」,儘管此次不需多開一個CPU,但課堂學習的CPU仍讓我觀察到Wally老師精彩的運課與授課,也看到老師背後的教學哲學觀。

1.     轉化學習為教學的能力
這次的課程是Wally老師集2012.2104.2015年三次參加Thiagi大師工作坊的學習成果之大成。其實就教學而言,要完整地引介別人的理論與實務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沒有先經過「內化」的過程,讓自己真正瞭解分享的內容,則在分享就無法完整地說明。但光有內化還不夠,Wally老師更厲害的是「轉化」了他所學的內容,這樣的轉化有助於促進我們學員的理解程度與速度,讓我們更清楚也更快速的學會Thiagi的教學活動。

2.     拆解教學決定的功力與佛心
由於這是一堂教學精進的課程,傳授的就是教學法,因此,老師在教導教學活動時,也同時在示範教學的流程與步驟,而Wally老師更令人佩服的是他會當場拆解他在課堂所做的教學決定及課程安排的理由給大家看,這看似簡單其實很困難,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講者需要對教授的內容瞭若指掌,並且要有意願在眾人面前拆解,這真是功力與佛心的綜合表現。

3.     快速整理及回應學員的功力
另一個值得我學習的部分在於對學員回答內容的快速整理與回應的功力。Wally老師在各組或個人報告與分享後,會很快地協助釐清與整理學員報告的內容,並且立即給予指導精準的評析與指導,並且也能立即比較出各組回答內容的異同及互補性,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靠的是平時的平實底蘊累積功夫

4.     精準解讀每份教材的能力
在課堂中我發現,Wally老師對在課堂上分享的每一份素材(包括活動、圖片、影片等),該如何呈現、該何時呈現、要如何解讀,都已在事前作了很好的準備,因此信手拈來都很精準到位,運用自如。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靠的是紮實的備課功夫

5.     擁有分享的熱忱與使命感
Wally老師在課堂上分享他回應一位大陸學員的故事,再加上我課後與老師在FB上的互動經驗,讓我完全相信老師在課堂上說的「一日課程,終生服務」的精神與價值,這完全顯現Wally老師分享的熱忱與使命感,這需要花費多少的時間與精力,是一種「為學員好」的最佳典範。


我對課堂的回饋

課後問卷我全部給予滿分(共4題每題7分,應該要設計5題的,才符合Thirty-Five),含金量與實用性兼具的一堂課,重要的是收費不高,CP值很高,那麼有質感的課程,Wally老師及清涼音真的是佛心來著。

1.我的Thirty-Five,「框架」vs.「框架」
Wally老師運用Thiagi的經典活動Thirty-Five來作為這次課程的總結活動,我在單子上寫下我最大的收穫與學習:「教師一方面要跳脫『框架』、改變規則;另一方面可以用『框架』遊戲、活化教學」。在滿分30分的活動中(原始設計滿分是35分,Wally老師特別為我們修改為沒有0-7分的組合,最懸殊為1-6。欲知活動詳情,可參考Thiagi大師的網站),我獲得20分,算是高分,感謝同學的認同。
回到我寫的回饋,我個人覺得這兩個『框架』的概念並不相同。「跳脫框架」,這個框架指的是限制個人創意發想及心靈成長的部分;而「框架遊戲」(FrameGames,另一為Template for games)所指的框架,則是強調這些活動或遊戲,只要保留活動框架,但更換活動內容,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教學主題與情境,就很像我們常在大樓看到的展示櫃或公佈欄,框架不動只要換裡面的物品或公告。不過,因為這個詞同時用在這兩個地方,我就在想後者有沒有更好的翻譯用詞,例如「模板遊戲」或「公佈欄遊戲」(這是我的胡亂發想)。

2.我的幸運,趕上末班車
Wally老師在課堂中數次強調這課程可能以後不再開,應該是最後或倒數第二期,讓我更覺得自己的幸運,趕上這系列的課程。其實,這樣的課程不管是對想要從事講師工作的人,或正在從事講師工作的人,都是相當有助益的一系列課程,不再開課是有點可惜。

我對未來的期望

在課程中,我就不斷地邊學邊思考:「這個活動(或遊戲)可以用在我的哪一個教學單元中?」並且,開始把我想到的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下來。如同上面說過的,這是一門提供許多現成可用的方法的課程,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繼續「內化」後再「轉化」到我的教學現場中,未來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我的轉化應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