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Shulman的教師知識》


「曜聖教學,教學要勝」系列之六

教學成果的良寙取決於許多的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是否具備教學所需的相關「知能」(包括知識與能力),而這個因素可從Lee,S. Shulman所提出的教師知識加以分析。
Shulman所提出的「知識」,我個人傾向於解釋為「廣義」的知識,包含「知識」與「能力」,也就是「知能」。從教師知識來看教學時,重點著重於「老師應該先瞭解什麼?應該先具備什麼能力?」這樣的教師知識適合用來解釋學校教學,我個人覺得也適合用來解釋企業及一般團體的教學。


Shulman1986年在說明教師知識時,從「教學中的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in teaching角度分析,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需應用的內容知識。Shulman並將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區分為學科內容知識(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學科內容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及課程知識(Curricular knowledge等三類。

1987Shulman進一步完整的提出七項教師知識,他認為這七項知識是最低限度(minimum)的要求。教師應具備的知識包括
·  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學科內容所需的相關知識,是教學的背景知識。
·  一般教學知識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超越學科的一般性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知識。
·  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
關於課程設計與發展的相關知識。
·  內容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專屬某特性學科或專業內容的教學法知識。
·  學生及其特性知識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關於學生的背景與特性之知識。
·  教育情境脈絡知識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關於班級、學區、政府等情境文化的知識。
·  教育目的、價值觀及其哲學與歷史背景知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
關於教育目標及其他價值性的相關知識。

上面所提出的七項教師知識,不僅適用於解釋學校教師所需的知識,也適用於解釋企業講師在教學時應具備的知識。相關類型及其內容或範例說明下表:

學校
企業
類型
內容或範例說明
類型
內容或範例說明
學科內容知識
例如:數學、國文、物理等學科知識
專業內容知識
例如:行銷、時間管理、人際溝通等專業知識
一般教學知識
教學方法、教學表達技巧、教學活動設計
一般教學知識
教學方法、教學表達技巧、教學活動設計
學科內容教學法知識
例如:注音符號「直接教學法」
專業內容教學法知識
專屬於某一特定專業領域的教學方法
課程知識
課程設計、課程規劃、課程順序
課程知識
課程設計、課程規劃、課程順序
學生及其特性知識
起點行為或先備知識、個人背景屬性(性別、年齡
學員及其特性知識
起點行為或先備知識、個人背景屬性(性別、年齡
教育情境脈絡知識
學校組織文化、政府政策方向、校園環境氛圍環境
企業情境脈絡知識
企業願景與文化、政府政策方向、企業人際關係
教育的目的、價值觀及其哲學與歷史背景知識
教育的目的及教學的信念與價值觀
企業的教學目標、價值觀及其哲學與歷史背景知識
企業內訓的目標及信念價值觀

簡單的說,若將教師的知識視為講師在教學時應瞭解的事,那就應該包括下列幾件事:

1.     教師要瞭解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的「含金量」來源,是課程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時,對於所教授的內容,本來就應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與鑽研,這是教師最基本的「負責任」態度。要教授一門課程,當然要瞭解的課程內容。
這裡所說的「課程內容」,包括課程的基本知識,以及學科(或專業)內容知識。課程的基本知識,包括教師要瞭解如何適當安排課程內容的多寡、順序與結構。此外,教師要能深入瞭解課程的專業內容,就「傳道、授業、解惑」而言,這是「授業」的範疇,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
少部分講師在學習完某些課程之後,就開始教授起那個課程,對我來說,這是有點風險的,因為不是學完某些課程,就能擁有教授那些課程的能力。課程的講授是需要「底蘊」的,教學時要有足夠的課程內容知識作為背景知識,這一點不容妥協與質疑。

2.     教師要瞭解教學方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於課程內容的「被理解」與「被接受」,也就是說教學方法能提升學員的學習成果與提升學習動機,讓教學變得「有趣」,並且進一步促進課程的「有效」。
這裡所說的「教學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學知識,以及學科內容教學法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包括教師的表達、各種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教案編寫)等。此外,學科(專業)內容教學法是指各個課程所需的特定教學方法與架構,這部分除了學校教師的師資培育過程中會有相關的課程外,在企業的課程中,較少有此類知識的教導與研究。

3.     教師要瞭解學生特性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教學時必須先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或「先備知識」,並且依據不同的學生特性,進行「適性教學」,並且「因材施教」。瞭解學生特性主要是作為調整教學設計及課程內容之用。
關於學生特性的認識與瞭解,可參閱本部落格(或「曜聖教學,教學要勝」粉絲專頁)的「瞭解學生特性」一文。

4.     教師要瞭解情境脈絡
教師教學時不僅要瞭解課程的內容以及教學的方法,對於教學時的內外在環境,也應該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這裡所說的「情境脈絡」,包括教室外部的「大環境」,以及教室內部的「小環境」。大環境中的教育政策方向,以及小環境中的校園文化與教室氣氛,都會或多或少影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教學時不能「埋頭苦教」,也不能「閉門苦教」,要隨時注意及關心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與改變

5.     教師要瞭解教學目標
「沒有教學的目標是空的,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與核心。教師教學時應該設定適當的教學目標,或者瞭解課程的主要目標,並且依據目標安排課程內容與設計教學方法。

教師要能有「自知之明」
        除了上述五項「瞭解」外,綜合來說,最根本的部分就是教師在講授一門課程時,要有對自己是否具備教學知能的「自覺」,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上述的教師知能,若要再簡化說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我們可以直接比較CKPKPCK等三種知識。
 CK 專業內容知識
 PK 一般教學知識
PCK 專業內容教學法知識

這三種知識最重要的是PCK,也就是教導某一課程所適用的教學方法,雖然名為PCK,但PCK不是同時擁有CKPK就能具備的,也就是說,PCK ≠ CK + PKPCK可以歸納自教學經驗,也可以由教授相同課程的老師彼此相互討論與研究而來。

就我個人的觀察,受過正規師資培育的學校教師,在CKPKPCK等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學習與瞭解,因為在師培過程中會有相對應的學習課程。
CK:各學科相關的課程
PK:教學原理、教學設計(其實廣義的課程知識也包括在內)
PCK:各學習領域的教材教法
然而,就企業的課程來說,講師的CKPKPCK就很容易因人而異,因為企業講師並沒有完整的師資培育過程。坊間的企業講師培訓課程,教的多半是PK講師必須內化這些PK後,將PK與自己的CK相互融合,找出適合自己課程的PCK,這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教師教學時應具備的知能雖然很多,但這些知能對於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果的提升來說,具有關鍵性的決定力量。

參考資料: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 15(2), 4-14.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