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講師培訓助教課堂「參與」的四顆CPU

楊田林老師講師培訓公開班助教心得

前言
第二次擔任楊老師的課程助教,前一次是企業內訓,這一次則是公開班。不一樣的學員組成,不一樣的學員心態,同樣的是老師認真的課程準備,同樣的是老師在課堂中全身全心的投入,感動依舊,甚至更甚!課程後,撰寫助教心得,成了我讓自己升級的必要動作與必經歷程。
楊士比亞曰:「學習有四參:參、參、參、參」,這四個層次,充分呈現學員在課堂中的表現,我借用老師提出的這四參,分享我體會到的助教課堂參與四層次:直、同、共、體,並將此四種層次,延伸為助教在課堂參與時要開啟的四顆CPU直接觀察、一同加入、共融與課、體會悟心
下圖是我眼中的課堂關係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助教(助理講師)在課堂各種關係中的角色。在課堂「參與」的狀況下,這四顆CPU由淺而深,助教若能開啟這四顆CPU,應該能發揮不錯的功能。

第一顆:直接「」察(直觀)
助教要開啟的第一顆CPU,是直接觀察課堂所發生的事!包括觀察教師教學、觀察學員反應、觀察團體動力。

觀察教師教學

●基本說明
助教觀察課程,要從觀察教師教學做起,但重點不是只有觀看教學的「內容」,還要包括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學方法、設備需求、臨場反應等。做好這些觀察是為了接下來的參與層次做好準備。
要提醒的是,助教要開啟的是「觀察」模式,而不是「學習」模式,助教不是「另一個學員」,不能抱著「自己是學員」的心態參與課程,不能只是將心思放在老師的授課內容,不能只將目光停留在投影片上,應該更全面的觀察老師的教學心法、手法與需求。

●此次經驗
原本想說已經當過一次講師訓的學員、一次企業內訓的助教,觀察老師的教學應該能駕輕就熟,不過課程剛開始時,觀察老師的教學還是讓我顯得有點眼忙心亂。什麼原因?就是老師升級了!老師這次的課程,講義升級了、PPT升級了、對學員背景的掌握度升級了、課堂教學技法升級了,這些升級,一開始讓我有點招架不住,逼得我這個菜鳥助教也要跟著馬上升級,否則只能看到老師的車尾燈!勉強快馬加鞭,希望能縮短距離!

觀察學員反應

●基本說明
除了觀察老師的教學,另一項觀察的重點當然就是觀察學員。觀察什麼呢?觀察學員的上課心情與態度。從哪些地方可以觀察得到?學員的眼神、表情、坐姿、提問及回答等。助教若仔細觀察,可以從學員眉眼間看出是否學員對內容是否有疑問,可以從學員的嘴角間看出是否樂在課程中,可以從學員的肢體動作看出是否參與其中。說穿了,這就是「讀人」的功夫,所謂的「讀人」,就是從人的各種表現來認識他與瞭解他。不過,要提醒的是,助教在觀察學員時,需保持「客觀而單純」的心,不要先入為主,不要以偏概念,不要刻板印象。
….「讀人」這個功夫,看似簡單,其實需要一點敏銳度與經驗值。如何培養這樣的能力?買杯咖啡,坐在星X克或去M叔叔的店,練習觀察旁邊人的眼神及表情,或許可以增加一點經驗值。

●此次經驗
公開班不同於企業內訓,願意掏腰包來上課的學員,已具有相當程度的學習動機,但還是可以觀察出「學習狀況內」與「學習狀況外」,以及「游移在狀況內與狀況外」的三種狀況。不過,隨著課程的進行,幾乎大多數的學員都已在狀況內,都呈現出「參與」的狀態。
雖然同樣是在參與的狀態,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出每個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感受程度不一。有些人不時露出會心一笑,有些人不時點頭如搗蒜,有些人則稍顯緊張,有些人則容易陷入沈思狀態,「讀人」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觀察團隊動力

●基本說明
除個別觀察教師教學及學員反應外,最重要的是觀察課程中的團體動力,簡單的說,就是看各種角色間互相激起的水花(用火花好像火爆了些)。課堂的團體動力包括師生間的互動、學員間的互動、老師與助教間的互動、學員與行政團隊間的互動等。
各種角色間的互動會形成「課程流」,這樣的課程「流」,指的不是教學的流程,而是眾人間的「心流」。助教若能觀察流動於課程中的此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便能適時地提供教師修正或調整課程的意見。

●此次經驗
這次的課程,報到的時間是晚上1830,一開始就進行《獨一無二》的報到活動,別懷疑,這活動真的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名稱就叫《獨一無二》。透過報到活動的設計,彼此不熟識的學員開始有了談話的平台,開始有了第一次的互動,團體動力因而展開。
公開班中,每個人的起點行為與預備心態不盡相同,雖然經過報到活動以後,學員多有參加在課堂中,但投入的程度還是有明顯的差別。這時候考驗的是老師的團隊動力營造功力。楊老師善用課前對每個學員背景所做的功課,慢慢地將成員「導入」課程流之中。特別的是,這次的公開班,第一天晚上的團體動力就達到高點,大家對於課程意猶未盡,因此第一晚破紀錄地課上到十一點。而多是重要課程的第二天,明顯可以看出學員忙著消化課程內容,忙著調整自己一直被震撼的心,因此,團體動力不似前一晚,但到了實際演練的第三天,透過演練後的彼此點評回饋,團體動力又再度到達高峰。起伏變化的團體動力,增添了課程的記憶點與亮點


第二顆:一同「」入(同加)
助教要開啟的第二顆CPU,是與學員一同加入課堂之中,不是只是在一旁觀察,是要加入課堂活動。包括加入課程活動、加入學員互動、加入行政支援。

加入課程活動

●基本說明
在楊老師的課堂中,助教不是局外人(outsider)也不是旁觀者(spectator),助教要加入課程和學員一起上課,對於老師課程中的提問,以及老師安排的活動,在不「喧賓奪主」的情況下,可以適時適當的回應,帶頭示範給學員看。重點是助教不要讓自己成為教室中的客人,也不要搶了學員學習的機會!
就時間而言,助教最好能全程加入;就形式而言,助教最好能加入小組之中,成為小組中的成員,若有客觀性的限制(例如小組人數已夠多),至少也要在重要活動(例如分組討論)時加入。
助教加入課程活動,可以讓自己從「完全觀察者」(直接觀察)的層次,轉成「觀察者的參與」,與老師、課程及學員能有更多的連結,也可以做好進入下一個「參與者的觀察」層次的準備。


●此次經驗
這次因為學員人數的關係,老師要我們兩位助教直接加入小組內,縮短了與成員間的距離,也正好可以就近觀察、直接互動,更能與學員快速與紮實地建立情感連結。此外,由於老師課程的升級與精進,助教加入課程活動而不是坐在後面與行政團隊一起,對老師的課程感受更深,「同在感」十足。甚至這次,老師也要行政團隊的夥伴一起加入課程之中,讓整個課堂中沒有「客人」,人人都是課程中的一份子,整個教室充滿學習的氛圍。

加入學員互動

●基本說明
楊老師的課程,學員間除了課堂中與教師互動外,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學員間課後的互動連結,具有聯誼又能起漣漪,因此,助教除在課程與老師互動外,重要的是和學員間的連結與互動。助教可在小組中與學員互動、在課間休息與學員互動、在課後關心學員準備演練的狀況。與學員在小組討論時,要把握的原則以學員意見為主,不主動引導的原則;另課間及課後與學員互動時,可以善用時機多與較不熟的學員交流,課後夜間的演練準備,可以扮演陪伴與諮詢的角色。「多元」互動(各種形式)再加上「多員」互動(各個學員),充分發揮助教應扮演的功能。


●此次經驗
前已提過,這次課程我和另一位助教幸怡分在各組,與各組學員一起喊「第O組完成」,拉近了與學員間的距離感。老師的課程一向中間下課次數不多,時間也較短,有時還要和老師短暫meeting討論剛剛的課程流,因此,助教在下課時間除解決生理問題外,還要鎖定想互動的對象,利用時機溝通互動。
此外,不管是「合餐」還是「盒餐」的形式,用餐時間都是很好的交流聯誼機會。因為此次住宿環境為2人一間,雖然第一晚我們鼓勵大家到交誼廳相互交流,希望願意來互動交流的學員能夠前來,但顯然第一天大家較無需求。第二晚由於隔天要演練,可以明顯發現學員間討論演練與相互建議的機會增加了,也開始有學員在交誼廳討論。我們跟老師開完會1點多下樓,還有3個男性同胞在現場討論,陪伴他們到2點多才回到寢室。這樣的陪伴,雖然累但卻值得。

加入行政支援

●基本說明
楊士比亞曰:「行政做得好看不見,做不好立刻被發現」。助教和行政團隊都是老師教學的助力,助教也可以算是半個行政團隊,可以適時地協助行政團隊安頓學員的身心。Maslow需求層次論所說生理需求是基本需求,在課程中生理需求多由行政團隊負責滿足,而協助行政團隊營造舒適學習氣氛,滿足安全需求,與學員建立夥伴關係,滿足愛與隸屬(社會)的需求,就是助教可以協助的部分。
行政團隊與助教團隊是課程順利進行的兩大助力,彼此間的合作與默契,可以讓教師在教學時更無後顧之憂。

●此次經驗
此次主辦單位,擁有相當優質的行政團隊,SallyJill在課前已連續熬夜1個禮拜,不管在課前或課中,只能用兩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有求必應」(迅速且確實的行政支援),「『務』超所值」(服務遠超過大家的期待)。不管是臨時交辦的任務,或是對學員的關心與擔心都令人感動。
Jill帶的「喜得舞」午操,讓人瞬間活力十足。Sally在第二天晚上2點多走出房門準備到交誼廳關心學員,住在對門的我剛好同一時間回到我的寢室,我跟她說樓下已沒有夥伴在準備。隔天開會時,Sally說她回房後與Jill開始擔心學員會不會準備不足,隔天演練的狀況不佳。由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他們對學員的關心,已不只是生理需求了,那是一種真誠的關心與在意。

第三顆:共融「」課(共與)
助教要開啟的第三顆CPU,是將自己的身心靈完全地融入在課程中,成為老師的左右手,增加課程的豐富性。包括參與教師教學、參與點評回應、參與氛圍營造。

參與教師教學

●基本說明
在老師的課程中助教不是只有觀察及加入課程學習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能在老師的教學歷程中給予適當的回應,包括:補充說明自己的觀點、分享過去的學習經驗、印證說明教師的課程內容、設計與執行報到活動等。
助教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是給老師適時的支援,要能適當地「接住」老師的球,也要能適時地「做球」給老師,以增加互動性。擔任助教最怕的是如何「適時」且「適量」的回應老師的教學,其實這一點不用擔心,正如楊老師所說的,不管大家做什麼球,發生什麼狀況,老師都可以處理,因為對講師培訓課程來說,發生狀況後的處理也是一種很好的機會教育。
不過,助教還是要注意,不要過度喧賓奪主,不要過度自我中心,不要過度自以為是,要記得老師及學生才是課程的主體,緊守住自己的支援與協助角色。

●此次經驗
這次的公開班,老師將我們兩位助教定調為「助理講師」,老實說,對我和幸怡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也帶來另一種壓力。課前我們有許多的討論,希望自己能扮演好老師交付的角色。
老師在課程中,也嘗試丟了幾顆球給我,包括舉例說明同時學習原則,以及要我分享我所認為的教學主體。此外,我和幸怡也在教學過程中,分享過去在楊老師講師培訓課堂的學習經驗,協助學員更加瞭解老師的標準與要求。
此次,我的另一項課堂參與工作,就是老師要我操作與介紹科技融入教學的方法。除了操作以外,我也帶領學員們一起討論運用科技的優點及應注意的事項。助教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其實能做的事真的不少!

參與點評回應

●基本說明
10分鐘教學演練是楊老師講師培訓課程的重點活動,而楊老師對學員演練後的點評回應,更是這堂講師培訓課最物超所值,也最有價值之處。學員能夠順利完成演練,甚至通過標準拿到老師的名片,就很像打過十八銅人陣,或經過蛙人部隊的天堂路,成果格外甜美。
助教的另一項課程參與任務,就是參與演練後的點評回應。要注意的是,點評的重點,除了學員的演練表現外,也可以連結學員這兩天的課堂表現,提出適時且適當的回應。更重要的是,要真心的以為學員好的前提來回應,而不是用回應來炫耀自己的厲害。

●此次經驗
我雖然已有上百節小學課堂教學觀察的經驗,但對於講師培訓班的點評還有精進的空間
演練前一晚的工作人員會議,老師提醒我們回應時要考量學員這幾天的表現,以及學員的個人背景,更可以從這二天的課程中找出回應的要素。舉例來說,有位夥伴演練過程中,老師請學員暫停,要求其他學員跟著講者的教學過程動手操作,老師也藉此詢問大家為何要大家這樣做,我看大家都沒有答案,就舉手回答:「我做過,我瞭解」,這句話是老師前一天上課所提到的內容。
此外,我也會試著在點評的過程中,不要只是提出疑問,還能夠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雖然無法像楊老師一樣精準,但總是一種嘗試。我擔任助教的功力不足,經驗也不夠,所以我不想也不敢回應學員的生命,而是回應這兩天我對學員的瞭解與認識,並且真誠的提供我的想法給他們參考。

參與氛圍營造

●基本說明
楊士比亞曰:「教室氣氛人人有責」。助教在老師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對學習氛圍的敏感度,若遇到較少人分享或回應,或學員體力漸走下坡,學習氛圍開始顯得有些沈悶時,可以帶頭提出回應,並在組內鼓勵學員回應與發言。此外,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個人對團體學習氣氛的感受,還可以揣摩學員在當下可能會有怎樣的疑問,幫學員們提出問題來問老師。

●此次經驗
由於這是公開班的課程,因此學員的發言及回應頗為主動,學習動機超強,整個課程的學習氛圍正向且積極,因此,我們兩位助教也就相對輕鬆些。
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我相當折服師母對學習氣氛的敏感度。在第二天晚上第一位學員演練前的下課時間,師母敏感地發現行政團隊播放的背景音樂太過柔和,無法銜接演練時應有的氣氛,因此當下提醒行政團隊更換輕快的音樂,營造自信且有活力的氛圍,這樣的功力是我們所遠遠不及的,難怪老師說師母是他的首席助教,當之無愧!


第四顆:體會「」心(體悟)
助教要開啟的第四顆CPU,是將在課程過程中能有所體悟。就像某一首歌的一句歌詞:「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課程中體悟教師的用心,體悟學員的感受,體悟自己的成長,這顆CPU一定要開,但不一定運作的好,因為前三顆已經耗掉太多能量。

體悟教師用心

●基本說明
助教除了觀察及參與老師的課堂,還應該注意老師在課堂之外的準備與努力,這些學習對助教本身的精進與成長,遠大於從老師教學內容中所學。這也正是老師讓助教來參與的主要原因之一。「師傅引進門,修行看個人」,「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兩句話說明了這一點。
老師的用心,可以從對課前準備、對學生,以及對教學的向度來看。助教在課前應與老師充分聯繫,瞭解老師的準備過程及需要助教協助的地方,並可從老師的教學歷程中體悟他對教學安排的認真,以及對學生學習起點行為及學習狀況的關心。

●此次經驗
這次的講師培訓公開班,是老師在隔了兩年後再度開的課程,看得出來老師對此次課程的重視,老師也說他在課前幾天能感受到自己期待上課的心。這樣的教學熱忱與使命感,真是令人感佩。
老師對課程準備的用心,體現於講義的大改版,以及PPT的精進。我之前上過老師的講師培訓課程,對照此次老師在此次課程的改變,充分印證老師所說的每次至少更換20%的課程內容的理念。楊老師的「以身作則」,對照老師所言:「老師說一套做一套,學生馬上就知道」,我想說的是,其實:「老師沒有說一套做一套,學生也會立刻就知道」。
楊老師在每次上講師培訓課程前,會和師母到孔廟為學員祈福,更令人感動的是老師會將學員的姓名,一個個地在孔夫子牌位前念出來,老師說這是他個人的教學「儀式」,這樣的儀式不只是形式化,而是老師為學員祈福的「真誠由心」表現。除此之外,此次培訓地點有一座土地公廟,每天上課前,老師同樣會到土地公廟前,虔誠地雙手合十,為大家祈福(照片是我偷拍的)。老師愛護學員的心,表露無遺。


體悟學員感受

●基本說明
除教師外,課堂的另一個主體是學生。身為助教,觀察、加入、參與學員的活動,最重要的是「同理」學員的心理、「同感」學員的感受,並與學員「同在」!要做到這三同:同理、同感、同在,就要擁有敏覺力,從學員的表情、言語、肢體動作、人際互動中覺察他們的心情與感受,因此「讀人」也要「讀心」!

●此次經驗
公開班的學員多是自願報名參加,都有一定程度的學習動機,但因為各自的背景多元,來參加課程的目的不同,因此,每個學員對課程的感受強度也不一樣,因此,要同理學員的感受,難度其實較企業內訓高。儘管如此,只要真心誠意的願意與他們同在,就不會有違和感,不會有疏離感,不會有陌生感,反而會開始珍惜彼此共同成長的機會與機緣。

體悟自我成長

●基本說明
擔任助教,除了報答楊老師的教導之恩外,還是有自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更精進。重點不只是著重自己教學能力的成長,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擔任助教功力能更提升,因為能幫助教師教學、能促進學員學習、能協助行政運作,更能讓一位講師朝全方位發展。

●此次經驗
這是我第二次擔任楊老師的講師培訓課程,比起前一次,雖然較知道回應的時機,但總覺得還是有漏接與不足的地方,老師的課程一旦漏接,稍縱即逝!若再有擔任助教的機會,我會做好更充足的自我準備,並且隨時關注課堂中發生的一切!


結語
楊老師的講師培訓課程,神奇之處就是「後座力」十足!這一點,老實說只能意會,實非言語所能形容,相信上過課的都有相同的感受。

最後,有這次成長的機會及這篇心得,要感謝許多人:
感謝楊老師及師母讓我有學習的機會
感謝行政團隊讓我有服務的機會
感謝幸怡在助教之路的相互補位
感謝學員讓我有和大家一起成長的機會
感謝我的家人支持我幾天不在家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