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百年樹百人講師社群2015年秋收》活動記錄與心得2015.9.12

寫在前面的「閱讀建議」:
這份活動記錄與心得包括三個部分:「關於活動辦理的記錄」、「關於分享內容的心得」、「關於活動辦理的省思」,所以……

1.若您對此次活動的辦理過程及講者的分享都有興趣,可以三個部分都看。
2.若您只想瞭解關於講者分享內容的心得,可以只看「關於分享內容的心得」。
3.若您不確定自己想要看什麼,或者只想走馬看花,那可以隨便看看就好。

(Grace所設計的banner)

●關於活動辦理的記錄…..


學習 ‧ 成長 ‧ 樹百人 —緣起

2014年九月,我參加了百年樹百人專業講師培訓課程,結訓後加入「百年樹百人講師社群」(以下簡稱樹百人)。一年來,認識了許多過去不會認識的人,做了許多過去不一定會做的事,是學習成長的豐收年。我們的社群每年會舉辦四次的學習成長活動,名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2015年的秋收,由樹百人講師培訓第八梯次承辦,活動召集人是成大醫院口外騎士陳畊仲醫師—2014年TEDxTaipei的講者。身為第八梯的成員,我和同梯的夥伴們,努力辦好這場秋天的豐富學習之旅。


跨越 ‧ 連結 ‧ 在地人 —主題

 以往的社群活動,多以臺北為主,來自中南部的社群夥伴們,需要舟車勞頓,因此,我們在設定此次秋收主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跨越濁水溪」(這不是政治口號喔!)對社群來說,這其實是一項高難度的任務,因為,我們必須超越天龍國的思維與習慣,我們必須有能力吸引北部的「鄉親」到南部去。因此,我們決定將辦理城市設定於府城台南,地點選擇在台灣文學館,我們決定以台灣在地文化(還有美食)來吸引社群夥伴。

進一步,我們決定邀請八個梯次的樹百人夥伴推派代表,分享他們在樹百人培訓之後的跨越與連結,希望透過各梯代表號召同梯的夥伴前來共襄盛舉(事後證明,效果其實有限)。

既然主題是「跨越」,就要跨越得徹底一些,因此,我們決定做一件過去社群春、夏、秋、冬的分享中所未做過的事,那就是邀請外部講者來分享。因此,我們邀請三位台南的在地講者,為秋收活動增添許多的豐富性與精彩度。

我們的秋收活動,跨越了「地域」:台南跨越了「梯次」:各梯次;也跨越了「社群」:在地的外部講者。透過這些「跨越」,讓我看見他人的成長,也增進了自己的成長,對我自己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跨越」!何嘗不是一種「學習的跨越」!


習慣 ‧ 掙扎 ‧ 登革熱 —困境

由於跨越地域來到台南辦活動,因此,我們想方設法地希望能吸引更多夥伴的參與,從協助提供住宿的安排,到逐一聯絡每位社群夥伴,我們努力著!不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並先苦其心志…」我們萬萬沒有想到會遇到台南空前的登革熱疫情。在「疫區」辦活動,讓本來就難度很高的跨越地域,有了更難的跨越,那就是跨越恐懼之心!秋收前夕,關心、詢問、遲疑的電話與聯繫不斷。經過在地專業人士(在地的陳醫師)的專業判斷,並提供適當的說明與提醒後,我們決定「蚊風不動」的如期舉行。雖有壓力,但我們共同克服與面對。


服裝 ‧ 記錄 ‧ 台南味 —特色

說起此次的社群的秋收活動,我們努力經營出一些「特色」,包括部落格的運用、工作人員的服裝、專屬的禮品、視覺的記錄、小吃美食等,希望賓至如歸。

為了此次的秋收活動,我們運用了過去社群活動沒有用過的宣傳管道—專屬部落格,我們設計了「2015秋收在台南—百年樹百人」的部落格(感謝畊仲與Grace)。這個部落格變成「2015秋收」關鍵字查詢的第一名(感謝小圭的專業協助)。http://autumn20150912.blogspot.tw/

為了符應秋收的主題,我們工作人員戴上斗笠,男生脖子上的毛巾及紋身袖套,女生加上了斗笠包巾,也穿上紋身袖套,充滿了濃濃的秋收味道。我們最欣慰的,是報到時夥伴們驚喜的表情,對我們來說,那讓我們戴斗笠時所留下的汗,顯得值得。可見,只要承辦單位一點小小的用心與改變,參與的成員都會有所感受的


我們一直在想,秋收可以準備怎樣的專屬小禮,感謝畊仲想到客製化的專屬咖啡包,袋子上印有此次秋收部落格的banner,以及一句「楊士比亞曰」,實用且應景的小禮。


為了讓此次分享的外部及內部講者能有立即的收穫,我們特別邀請(或者說是凹到,誰叫他的另一半是我們第八梯的)盧慈偉老師幫忙做現場的視覺記錄。不論是當天的講者或是參與者,對於慈偉老師現場立即完成的視覺記錄,無不感到驚奇與讚嘆。

既然在台南舉辦,小吃當然少不了,燒肉飯、綠豆湯、黑豆花、蝦捲國宴等,一應俱全!兌現了我們事前「小吃吃到飽」的承諾!(太好吃了,沒時間拍照,所以沒留下照片)



●關於分享內容的心得…..

7+1位各梯次講者,加上3+1位外部講者(各有一位隱藏版),成就了此次秋收活動的精彩與圓滿。


偏鄉 ‧ 程式 ‧ 教育愛 —蘇文鈺教授

來自成大的蘇文鈺教授,雖同樣有著大學教授的傲氣與才氣,但卻多了一些其他人所沒有的骨氣與堅持。一場盲腸炎住院40天,改變了他對教育的理念、態度與行動。他改變對大學教學的看法,改變人生努力的方向,轉向為偏鄉的孩子貢獻自己之力。

蘇教授透過群眾募資與社會企業的方式,在不倚賴政府補助,不以捐款與收費開課為主要經費來源的前提下,將成立社會企業,以群眾募資方式所獲之盈餘的20%,用來投入「Program the world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https://www.facebook.com/program.the.world,帶領他所指導的碩士生教導偏鄉地區的中小學生撰寫程式。蘇教授重新定義「偏鄉」的概念,認為偏鄉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相對於臺北市而言,或許台南已算是偏鄉。因此他選擇在台南及嘉義,就近推動有組織、有計畫性的教育服務活動,重視永續的發展,踏實而不灑狗血,是「點燃火種」而不是「燃放花火」,不追求一時的炫麗奪目,而關注長遠的影響與成果。


這讓我想到,從地域的角度來看,「偏鄉」是一種「相對」的「距離差距」;而其實若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偏鄉」更多意謂著是一種「相對」的「心理差距」。平心而論,我們看待偏鄉時,是否以一種「上對下」、「優對劣」、「好對壞」、「便利對不利」的優越心態觀之而不自覺;我們對偏鄉的服務,是否以一種「施捨」、「憐憫」、「同情」、「片段」、「短暫」的偏差方式而不自知。這樣的優越心態與偏差方式,對偏鄉教育到底是幫助?還是另一種負擔?甚至是一種傷害?是否只是「攪亂一池春水」。蘇教授「平實」而「永續」的偏鄉教育服務,值得我們省思與學習。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公民」、「潛能發展」與「生活預備」,從最基本的教育目的來看蘇教授的努力,他選擇教導偏鄉孩子寫程式的方式進行偏鄉教育服務,一方面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另一方面正也是賦予學生謀生的技能,做好生活預備。這不正是教育目的的最佳體現。

正如我在「問題與討論」時所提到的大學教授的「胡椒鹽」生活—服務、教學、研究。大學教授的基本任務應是教學,但研究的壓力及瑣碎的行政程序與規定,排擠了大學教授的教學心力,更遑論能做好教育服務的工作。過去人們會說「把書教好,把人教會」,但其實應該是「把書教會,把人教好」,「人」才是教育最大的本錢與資產。大學教授想要改變教育,最好的作法不只是「作研究」,還需要認真教學,並且實際到教育現場加以「行動」。我深深思考,經常接觸教育現場的我,能有怎樣的行動?能怎樣行動?


衝突 ‧ 和解 ‧ 父子情 —楊宇帆父子(鳳梨王子)

和楊宇帆認識,是在一門簡報課中與他同一組。課程快結束時才知道他是太陽花學運時的新聞人物—鳳梨王子,當時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就在秋收活動的前幾天,他再度因為登革熱而成為全國的新聞人物。還好,我們之前就已邀請他前來分享,不然以他現在的「全國知名度」,我們恐怕請不起囉(鳳梨王子,哩共丟不丟ㄚ!)。

言歸正傳,許多秋收當天的參與者一定跟我一樣,認為鳳梨王子當天要分享的,應該是關於種鳳梨的種種,因為宣傳部落格的講者介紹標題是這樣寫的啊(「跨越產業」)。結果,果然是標準的「鳳梨王子式作風」,當天,他不用投影片,只是講故事(題外話:在說故事工作坊,他可是我學弟喔!得意中…),更厲害的是,他講的竟然是他和他爸爸相處的「愛恨情仇」故事,內容是如此的糾葛,心情是如此的糾結,真是在歡笑及淚水中聽完整段分享。

更厲害的是,鳳梨王子還自帶秋收的第一位「隱藏版人物」,就是他分享故事的主角之一—楊爸爸,而且楊爸爸還負責分享後半段的心情(後來聽說楊爸爸為了此次分享還刻意採排了幾次),真是太威了。

其實當天鳳梨王子來時,我知道楊爸爸有一起來,但我沒有想到楊爸爸會上台(其他參與的聽眾根本不知道楊爸爸有來)。當宇帆分享楊爸爸年輕時有點荒唐的過去及他們父子相處的衝突及轉捩時,我當時心想,楊宇帆你還真是敢講!我特別注意楊爸爸的反應,他不但沒有生氣兒子的爆料,反而帶著一點微笑,用欣賞的眼神看著自己的兒子。更耐人尋味的是宇帆在聽楊爸爸分享時的神情與動作(如楊智鈞醫師所拍之照片)。兩手放在嘴邊,看似緊張又有種惺惺相惜之情,父子間的深刻情誼表露無遺。
(拍攝者:楊智鈞醫師…感謝楊醫師提供)
人世間最緊密的是父母子女之情,但有時在許多複雜的因素下,父母子女之間卻可能存在著最難「跨越」的鴻溝與高牆。聽完楊氏父子本土又真誠的分享,看到鴻溝被跨越,也聽到高牆倒下的聲音


正向 ‧ 獎勵 ‧ 教養心 —楊為傑醫師

老實說,因為不是醫療相關的背景,在秋收之前,對楊為傑醫師的認識有限。秋收當天,除了親眼見識到楊醫師帥氣的外表與自信的分享,更驚豔於楊醫師將醫學的專業運用在親職教育上,讓學習教育的我,也有頗多的啟發與感動。

楊醫師溫和而堅定的口吻,正向、鼓勵的理念,巧妙地將相關理論融入親子教育的實際運用中,讓人在「沒有壓力」、「毫無防備」之下,被他分享的內容所說服。佩服一位年輕的醫師,選擇推廣親職教育的這條路,看得出來楊醫師是一位深具使命感與正義感的青年。從他的白袍旅人部落格 http://twkid.com/ 中可見一斑。

楊醫師分享的「情感存摺」觀念,讓許多人都深刻感受到自己在這方面的「存款不足」,後悔沒有在孩子小時多付出一些心力。在親子溝通方面,楊醫師說,當我們不斷告誡小孩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時,小孩心中的想法是:「別只是說『不要』,請告訴我怎麼做」,這讓我聯想到繪本《莉絲的要和不要》。
(上誼文化公司)

以前,有一則廣告,其中的經典台詞是:「我是當了爸爸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一郎老師一句:「相見恨晚」,精準地道出了子女已逐漸長大的我們,沒能早一點聽到楊醫師分享的遺憾心情。

(拍攝者:何蕙萍老師)
城市 ‧ 相遇 ‧ 人情味 —第2梯陳宗佑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宗佑老師,因為不熟,反而更加期待他會分享些什麼內容。宗佑學長以「最後一次。相遇」為題,透過他在幾個城市中所經歷的故事,來表達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人與物之間,以及人與地之間的微妙互動關係

分享的主題下方,寫了一行英文標題:Our final memory in between. 在人與人、事、物、地之間,常常存在著這種最後的相遇及回憶,這種「一別就可能永遠不會再見或再來」的氛圍,讓彼此當下及後來的關係變得更佳微妙,或許也更有意義。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或感受,當你在一場難得的壯遊旅程中,不由得會想起,這可能會是我最後一次來到這裡,這是我和導遊、紀念品店的老闆第一次見面,也非常有可能就是最後一次見面,此刻的短暫交集之後,我們彼此又將回到各自的集合之中。「人生是一連串聚散的集合」,這是我大學時就有的體悟。

在不同的城市,我們和不同的人相遇,短暫的情感交流,卻可能是一輩子的記憶與回憶!


態度‧ 陪伴 ‧ 做中學 —第3梯李玲嘉

來自屏東的李玲嘉老師,在社群裡被暱稱為「屏東的楊田林」,因為她在四健會裡就像楊老師一樣的指導學生與照顧學生。此次的分享,玲嘉學姐分享她在教導四健會會員時的理念。在玲嘉學姐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教育家的精神,看到了「教育愛」的展現

教育學家John Dewey提出「做中學」的概念,玲嘉老師善用此理念,要求四健會的會員參加課程或活動時,午餐由自己動手完成,從勞動中學習;此外,她也特別強調「態度」的養成,重視學生的生活教育與認真看待每一個環節的態度。玲嘉老師完整的體現了教育家的「陪伴」精神,給予學生「家」一般的感受

玲嘉學姐分享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一句教育名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母)」,她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付出,值得教育工作者學習。


人脈 ‧ 主動 ‧ 智慧語 —第4梯黃清暉

清暉老師是社群中的台南在地講者,他分享在校園巡迴演講數百場的經驗,告訴我們他是如何鼓勵年輕學子。在清暉學長的分享中,最令人佩服的是他提出許多充滿人生智慧的金句,例如:「小的對大的—不夠尊重!大的對小的—不夠欣賞!」,這句話充分表達出兩代人間的相處問題。

清暉老師一再提醒我們:「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這讓我想起李白的「鐵杵磨成繡花針」、王羲之的「寫完一缸水」等故事。人生與行業都貴在磨練基本功,但現在的行業與生活型態,多講求「速成」,追求「一步到位」,效果或許立即,但是否能持久就有待考驗,或許這些傳統的故事,值得我們再細細品味與學習。


跨越 ‧ 極限 ‧ 真男人 —第5梯王一郎

一郎老師一開頭的分享,就衝擊著我的心,佩服他是如此謙虛的長者。他說社群夥伴建議他的題目訂為:「不斷跨越;超越極限」,或者是「不斷跨越,征服極限」,但他謙虛的表示,在實際體驗過大自然的偉大後,他不敢用「超越」或「征服」的字眼,而選擇使用「探索」,所以以「不斷跨越,探索極限」為題,表示對大自然的敬重,以及對自己的期許,這是何等高貴的情懷。

內蒙的「Super Race沙漠極限越野」,聽起來就讓人肅然起敬,一郎老師帶著他的兩位公子參加,3天跑了110公里(因為迷路及沙地的跑步,實際的數量或許更多),真是體力、耐力及意志力的考驗。

一郎老師在描述他們父子晚上8點多最後一組抵達紮營地,或是以照片說明他用蹣跚的步伐爬坡時,我除了看見勇者脆弱的那一面,還看到勇者願意分享脆弱那一面的勇氣與智慧。當勇者願意主動「示弱」時,我們會再他的身上看到更大的「勇氣」與「智慧」,因為,當大家都在心中認定他是勇者時,要在眾人面前示弱,那需要更大的智慧與勇氣。透過這次的分享,讓我更加佩服一郎老師的勇者風範


活動 ‧ 社群 ‧ 超連結 —第6梯陳瓊華(Robin)

Robin一開場便要求現場不需要關燈(因為播放簡報需要關一些燈),並一再強調真的不用關燈,原來這是她在為自己的分享「鋪哏」。她說大家都知道我是教網路行銷的,但今天我的分享不用簡報,於是她秀出簡報上一個大大的「X」。當下,我們傻眼了,這不是我們所認識的Robin

主持人彥廷在介紹時說Robin自稱是「沒有形容詞」的人,但整場分享,她捨棄她過去所依賴的利器—簡報,以娓娓道來的方式介紹他所經營的三個社群活動與其中的一些人與事。當Robin分享一位在八仙塵爆中不幸往生的社群夥伴在社群中的成長故事時,真是令人動容,誰說那是沒有形容詞的Robin,那可是有血有肉的女漢子。這樣的Robin,其實更讓人欣賞喔!


教學 ‧ 轉變 ‧ 催化劑 —第7梯李宗憲

蘇文鈺教授說:大學教授是人生勝利組。當天在場的,除蘇教授與我外,還另外2位大學老師,宗憲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宗憲老師的分享大致分為他的老婆及他自己兩部分,重點圍繞在跨越樹百人後,對他個人,以及他對家人所帶來的影響。宗憲老師談到他擔任喜歡說故事與分享的安妮媽咪(他的老婆)的助教,並運用社群所學,提供教學及說故事班級經營上的建議,成果很好(大家可以在FB搜尋「安妮媽咪的故事時間」,並且按讚,增加安妮媽咪的人氣,感恩)。我想這就是一種教學效果的擴散,而且是一種正向且善性的擴散

我們都知道企業專業講師在課程後都有嚴格的「驗師報告」,其實大學老師也有!我們每個學期都要接受學生的「評鑑」,學生會直接且真實的填寫教學回饋意見。宗憲老師整理自己四年來的教學策略與學生的真實回饋,可以明顯發現他在教學上的轉變與成長,他並提及在這過程中,社群同儕對他產生的「催化劑」作用,這是一種「同儕夥伴」相互扶持與成長的概念。宗憲老師一直努力邁向有效、有趣、有創意的境界,精神令人感佩。


夫妻 ‧ 轉變 ‧ 導盲犬 —第8梯鄭子銘(配角)+嚴又文(主角)

前段所說的正向且善性擴散,在第八梯也有……

第八梯身為承辦梯,我們在想誰最有資格能講「跨越」的主題,馬上聯想到鄭子銘(路課),因為鄭太(路嫂)是我們的另一半中,參與社群活動最多且最投入的,很明顯的跨越。所以,「鄭子銘就決定是你的!」(有小智與皮卡丘的Fu)。但是(因為有畊仲在,這個「但是」經常出現!),子銘臨時接到任務,秋收時要到新加坡開會,所以我們原先的Plan A被迫調整,我們想到,要請子銘分享他與又文的跨越,倒不如直接請又文來分享,所以我們啟動Plan B,因此有了秋收第二位隱藏版人物的登場。

但是…(又來一次的「但是」),就在秋收之前,子銘家的小孩出了一些狀況,我們原本擔心連又文也不能來,所以準備啟動Plan C。還好,後來事情還算順利,又文能來,連子銘也說他能從新加坡趕回來,雖然子銘很想講,但我們還是決定開啟 Plan B。事後證明,我們的決定是對的!又文的分享,真實而真誠。

從又文的分享中,我們陪著又文印證了一段「流浪狗→家犬→導盲犬」的轉變歷程(她以此來比喻子銘的轉變,真是神來之喻!),我們也再次印證社群的正向影響力是會擴散的

就我自己的觀察,其實又文與社群的關係,也經歷過幾個階段,從”outsider”(局外人)到”bystander”(旁觀者),再到”participant”(參與者),並逐步走向”insider”(內部的人),這樣的改變,對社群、子銘、又文來說,都是好事!



●關於活動辦理的省思…..


反省 ‧ 調整 ‧ 好未來 —未來辦理的建議

關於此次活動的辦理,樹百人社群前任總召胡志宏老師提供給我們很好的建議,我將之歸納為以下四點(標題是我所下,內容文字多來自胡志宏老師,感謝志宏老師):

1.對非社群成員的重視:秋收以社群成員為主,但仍有非社群成員,應該可以有些活動可以讓大家認識他們。例如:報到活動,一定要請非社群成員簽名;每次下課前,請二位非社群成員自我介紹。

2.對承辦成員的尊重:外部分享者可請本次的承辦單位或總召致贈,而內部分享者可以邀本次活動工作團隊,同時公開讚揚本次活動擔任什麼工作,讓大家知道他的辛苦。慈偉老師的視覺記錄,可以有個一分鐘的說明。

3.對時間流程的掌握:下午的分享者,時間從20-35分鐘,時間未掌控好,也因為時間沒掌控好,以致於結束時有點趕,少了點小小的分享及回饋時段。

4.對社群發展的貢獻:記錄傳承與分享,本次活動可以找人整理成一份活動企劃案,建立一個未來活動辦理參考的依據,若可以的話再來一個簡單的檢討報告,相信這會是一份社群珍貴的資產。


感動 ‧ 分享 ‧ 故事多 —結語

綜觀此次秋收的分享,幾乎每一位講者都敘說著他們的生命故事,台下的聽眾隨著故事的發展,時而歡樂、時而感傷、有時感動、有時深省,讓我深刻的體會到親驗的真實故事最是感人,故事的力量大
秋收的境教布置,我拿出從山東孔廟帶回的孔子像,以及從臺北孔廟帶回來的小桃與小李,搭配向黃同慶老師借的其他布置品,透過這些境教布置,讓整個秋收的會場更有學習與成長的氛圍。


「學習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行為」,很高興能參與這次的秋收活動,感謝我給自己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機會。「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唯有努力踏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的精進自己,才對得起自己、也才對得起學生。

最後,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雖然陳之藩曾說:「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除了「謝天」,我想還是要有以下的感謝:

感謝社群老師的參與
感謝外部講者及參與者的蒞臨
感謝楊老師的支持
感謝社群幹部群的相挺
感謝第八梯夥伴的付出
感謝活動總召畊仲的努力
感謝台南蚊子大軍的配合(沒有來叮我們)
(拍攝者:Iris Lin,感謝大力協助整場的攝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