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夏日的北京,心靈的甘泉--記北京”第十二屆甘泉校長夏令營”的學習經歷

 一、活動的因緣與機遇

        今年六月,楊田林老師問我,有個到北京公益分享的機會,你有沒有意願參與,看過行事曆後,我答應了,雖然答應的當時,我還不是完全清楚活動的性質及我要負責的任務,但總覺得應該會是一個有別於以往的經驗(後來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楊老師提及會有此次到北京的機緣,關鍵的人物是北京的蔡亮華教授,蔡教授是國學文化資深教授,也是北京多家知名學府的教授和客座教授、博導,並且擁有二十多年大中型知名中國企業的高管和運營經驗,是中國少數將科學與心理學、國學智慧與禪學文化相結合的學者,與楊老師結識于臺灣的靈鷲山。到北京前,我所能查到與瞭解的訊息就只有這樣。
到了北京,在營隊報到前一晚抵達夏令營所在地的酒店,才進一步知道主辦單位是北京崇德中和文化發展中心,也才瞭解已是第12屆的甘泉校長夏令營之歷史與宗旨。五天的營隊,讓人覺得收穫豐碩,不虛此行。回台雖已將近5個月,還是覺得應該好好地為文記錄這段的成長與學習。



二、豐碩的學習與成長

這次的校長夏令營,因是自費且義務的演講,所以除分享者的角色外,我也抱持著學習者的角色參與其中,過程中楊田林老師的那一句楊士比亞曰:學習有四參:參觀,參加,參與,參悟,一直在我腦海中。的確,就算無法做到參悟,至少也要參與其中,才不枉此行。
此次豐碩的學習與成長,具體體現在智、身、心、靈、群等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不同及新鮮的體驗與經歷。

1.     ”—知識的增長

夏令營課程的靈魂人物當然非蔡亮華教授莫屬,蔡教授的國學及文化造詣深,對於東方思想及其與教育的連結,有個人精闢而獨到的見解,從蔡教授的分享中,我看到了通﹑博﹑貫﹑穿﹑開五個層面,此五個層面增長了我的知識,這是智慧的成長。指的是融通古今,蔡教授善於拆解中文字,並用古今之觀點加以解析,從中闡述其融通古今思想的見解;指的是廣博各家,蔡教授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出發,廣博地概覽各家要義,並彙整其個人之觀點;是指連貫天人,蔡教授的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核心,重視天地人、身心靈、精氣神的一體連貫性;穿就是穿越寰宇,亦即其所分享的精神能穿越天下及宇宙,其思想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指的是開創新局,蔡教授從宏觀的多元文化角度解析生命與教育的關係,為教育開創新局。此等通﹑博﹑貫﹑穿﹑開之功力,著實令人折服。

2.     ”—身體的鍛煉

除了知識的增長,此次校長夏令營,最特別的是的融入。五天的營隊,每天都坐在瑜珈墊上,每天早上進行坐禪站禪,中午進行睡禪中,課程中也教導行禪的親身體驗與踐行,這是我行前未曾設想到的。老實說,五天課程全程坐在瑜珈墊,其實對身體的負擔頗大,儘管我們善用了飯店的浴巾及靠墊,但幾天下來,背和腰有點吃不消。進一步瞭解,這是此夏令營的傳統,蔡教授的理念是從身體的磨難開始,最後進階到忘記身體的外在束縛,全神關注於課堂所學的精神及心靈層面。這境界不容易達成,但總得一試,蔡教授用心良苦。
坐禪站禪則是另外兩項鍛鍊身體及意志的好方法。每天早晨將近一小時的叢林禪法(包括坐禪及站禪),我和楊老師全勤參與。第一天因為頭腦不熟悉,再加上身體不習慣,站的很累也坐的很酸,做完竟然滿身汗,但說得奇妙,做完叢林禪後,心靈卻是澄清而寧靜的,身體的疲累感也很快地消除。第二天、第三天身體經過鍛鍊,逐漸習慣且適應,讓我可以更關注于心靈的放鬆。

3.     ”—心理的滋潤

夏令營每天一早上課之前,工作夥伴會帶領齊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為一天的課程開啟豐富的學習開關。五天的課程,除了蔡亮華教授的分享外,還有大陸及臺灣實務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臺灣靈鷲山師父來自佛學的生命及教育分享,以及楊田林老師每晚透過活動來複習整天學習的精彩分享。我在這些分享中,看見了生命與教育的對話,感動於他們對教育的奉獻與付出,他們的精神豐富且滋潤了我的心靈。

4.     ”—靈性的初啟

前面提過,五天的夏令營還要進行禪修活動,這是我在來之前不知道也沒有預想到的。五天的站禪坐禪睡禪,我和楊老師每天都準時參加。經過五天的禪修,有種靈性被初次開啟的感受。我的睡禪的初體驗,中午時分,會場窗簾緊閉,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平躺在瑜珈墊上,伴著蔡教授的引導語進行睡禪。30分鐘左右的睡禪當下意識是清晰的,但身體卻感覺有獲得休息的奇妙感受。最特別的經驗來自於第二次的睡禪,就在半夢半醒之際,我眼中原本全黑的畫面,好像感覺有個美麗的風景圖像(感覺是個綠草如茵、藍天白雲的美麗境地)正從一個小小的圓點逐漸展開,但不到一秒的時間,當我想定神,畫面突然又回到全黑,後來不管我如何再用力用心的想進入那個美麗畫面,眼中還是一片黑。我無法解釋這樣的現象,也無法確定當下的我是清醒狀態?夢境?還是潛意識狀態?我只能說,是一次難得的經驗。因此,回台後,我馬上托在大陸的弟弟幫我買蔡老師的禪悅音箱,試著看能不能再有相同的感受,能不能再一窺那個美麗的境地。(目前試了幾次,還沒有成功)

5.     ”—人際的交流

短短五天的夏令營課程,我們肯定無法達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至少能努力於人我一起的狀態。我所說的人我一起,就是與身邊的夥伴一起成長。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在人間要過得喜樂幸福,關鍵就在珍視每一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參與此次的校長夏令營,讓我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校長,從與他們的交流中,學習到許多教育的精神與實踐的智慧。透過人際的交流完整了我的成長與學習。


三﹑真實的觀察與記錄

楊田林曾寫過兩篇關於教師及學生在課堂中應開啟的CPU之文章,分別是優質老師腦袋的四顆CPU”(專心演講教學﹑觀察學員反應﹑啟動搜尋系統﹑調整教材教法),以及優質學生腦袋的四顆CPU”(專心聽課記錄﹑回應融入課程﹑傾聽察言觀色﹑反思回扣應用),在此次的夏令營,我多半都是扮演學生的角色,因此我學習開啟學生的四顆CPU,但另一方面,因為我自己也從事師資培育工作,所以我提醒自己可以試著從老師的角色來作觀察講者的教學。在夏令營課程的過程中,我以學生的四顆CPU為主,輔以觀察老師們如何演講教學﹑如何回應學生﹑如何善用底蘊﹑如何適時調整,要同時開啟八顆CPU,很累,但收穫與學習卻也很多。
五天的課程加上八顆CPU的運作,我將我的觀察與紀錄彙整為以下四點,這是我深處其中最真實的體悟與感受。

1.     為教育而聚集
五天(其實還包括前一天的準備,應該是六天)的觀察,我發現不論是來參加的校長及教師學員,或者來自大陸及臺灣的講者,或是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志工,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工同目標就是教育,每個人都是為了教育而聚集在一起。從講者的無私分享及學員的專注學習,可以看出大家為教育奉獻與付出的心意是一致且熱烈的。

2.     為生命而服務
教育是一種價值性的活動,同時教育也是人影響人,生命影響生命的偉大工作。這五天,將近百位的教育工作者,用生命在對話,讓我看見教育工作者願意為下一代的生命努力奉獻服務的熱忱。我也相信這樣的熱忱會延續到每個人的教育工作崗位,鼓舞著每個人繼續為生命服務。

3.     為付出而感動
老實說,這不是一個輕鬆的夏令營,因為其中有燒腦的國學課程(天人合一的啟發)、有考驗心智的禪學活動(站禪與坐禪)、有發人省思的教育現場(講者精彩的分享),有磨練毅力的學習環境(全程盤坐的課程);但我也必須老實說,五天的觀察與參與,我深刻地感受到有一部份的學員,是那麼認真的付出與努力於課程之中,這樣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特別是那些來自農村的教育工作夥伴,他們或許不善於冠冕堂皇的話語,不善於誇大浮華的用詞,但他們的分享卻是最真實且由衷的。

4.     為成長而喜悅
所有的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沒電的時候,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或許由於大環境使然,或許由於小環境的改變,我們的教育熱忱,在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需要再充電的時候,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充電寶,在自己的教育電量不足時,能為自己充電。對我來說,此次能到北京來和這群校長及教育工作者一起學習與成長,內心因為充飽電而感到喜悅。



四﹑衷心的建議與期盼

除了上述的正向觀察與紀錄,為了讓這個營隊更好,我想提出一些衷心的建議與期盼,這是我給自己,也是給這次參與的校長及老師夥伴們的真誠回饋。

1.     先反求諸己,再要求於人
據我所知,參與甘泉夏令營,學員是免繳費的,食宿及課程皆由主辦單位及蔡亮華老師的學生亮華同學會所贊助,這真是佛心來著。我前面提過,大部分的學員都是認真的參與與付出,但我也必須真實的說,部分學員到課的狀況並不是很好。除了課堂的到課率之外,每天清晨的站禪及坐禪,我和楊老師全程參與,但我們也發現參與的人數每天逐漸減少。這樣的狀況,其實,我個人是覺得有點可惜,蹉跎了自己的時間與主辦單位的用心。身為教育工作者,當我們要求學生要專心投入時,或許我們應先反求諸己,再要求於人。不過,我還是必須強調,這種情形是少數人。

2.     落地所學,紮根所獲
五天的課程中,不管是蔡教授的課程,還是其他校長及法師的分享,好幾次我都有巴不得立即回到教育崗位加以實際運用的衝動。夏令營至今這五個月來,或許當初的衝動減緩了,但取而代之的,會是更深層的思考如何落地所學、紮根所獲,也就是說,我開始思考如何將夏令營所學所獲,適當地轉化到我的教育場域之中,而不枉費講者的用心分享及我不遠千里而來的付出。

3.     善用連結,共用成果
除了課堂的學習,夏令營中另一個讓我覺得收穫很多的部分,就是認識一群好夥伴。回台五個月,不時地在微信的群組中,看到夥伴們分享各自的學習與體會,這也是支持我不管再忙也要將這篇心得完成的最大動力。我們或許短時間內無法達到蔡亮華教授所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我們或許可以從找到夥伴開始,先做到人我一起(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彼此共同學習與成長。

五﹑自我的反思與檢討
   
參加這次的校長夏令營,有學習有收穫,但我也要自我反思自己可以改進及再精進之處,因為檢討是進步的開始
首先,正如本文最前面所言,營隊開始前,我對營隊的性質其實是不熟悉的,這也影響了我的課前準備及對聽眾的瞭解與掌握度,包括大家想聽的會不會與我想講的之間有所落差,以及兩岸用語的差異等,都是我沒辦法事先掌握,或者我之前所忽略的。不過,這樣的經驗對我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督促自己未來更進步的動力,感謝一切的發生,一切的發生都有其意義與價值。
再者,在這次分享之後,我運用我再臺灣演講時的作法,就是心得換簡報,也就是說希望聽眾能給我回饋,彼此雙贏。但此次分享後,未能引起較多的回應,或許是我的分享沒有引發共鳴,也或許是當下夥伴們想要的簡報內容,已用手機自行拍攝。無論如何,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提醒,也激勵我思考未來如何加以調整與改善。



六﹑寫在心得的最後

回台後,有同事知道我這次的北京行,問我:你為什麼願意自掏腰包參與這樣的活動?花費那麼多時間與金錢,值得嗎?我的回答始終就是:值不值得,現在判斷並不準確,真正的價值或許會顯現在未來的某個時機。對於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我一向抱持著儲備冰山下的底蘊之心態,就像明代朱升給朱元璋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我選擇厚積薄發

最後,我用三句話(三個層次)來總結我這次特別的學禪體驗,並為自己未來在禪學上的體悟,先立下一個努力的標準與方向。

第一個層次是:Doing 我行禪
回台後,我請在大陸工作的弟弟為我買到蔡教授的禪修音箱,裡面有蔡教授帶領坐禪、站禪、睡禪的音訊。隨著音訊努力的禪修,我覺得這是第一個層次,就是

第二個層次是:knowing 我知禪
我希望自己在行禪一段時間之後,能夠進入後設meta-)的階段,知道自己正在打禪,更進一步能體悟自己為何要禪修,逐漸體悟自己與禪修的關係與連結。

第三個層次是being 我即禪
第三的境界是最難達成的,我也不確定是否有這樣的境界,但我還是認為應該是有的,那就是我即禪,禪即我,也就是人與禪合一的境界。

不要問我到達第二個層次及第三個層次是怎樣的狀態,因為我還在努力能做到第一個層次,一切都在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