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自主與自由,選擇與決定,主人與客人,責任與當責


 我的教與學省思記錄

這學期我有一門大學部的課
這門課主要教學生「如何教學」

在這課程中
有時我會自己「拆解」我在這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法
我會告訴學生為何我要進行此活動及操作時應注意的事
雖然對老師來說這是一件很費神的事
但這應該才是這門課要教給學生的其中一件事

在這課程中
有時我會主動向學生說明我覺得這門課我可以「再精進」之處
然後我會在課堂上修正再「重新示範」一次
雖然對老師來說這或許會有損「教師威信」
但我想這樣能讓學生更直接了當的瞭解教學的重要性
(威信不重要!有學習更重要!)

在這課程中
我會盡量「示範與實際操作」各種教學的方法與技巧
雖然不是每一種方法都會經常運用在我的課堂中
但我想至少讓學生在這門課中能夠認識與體驗


在這課程中
除了教學活動的體驗與學習
還有課本(教科書)的閱讀與教學
我使用的方法是請學生「課前預習」
課堂中我來說明並和學生討論

老實說
學生預習的狀況一直不理想
儘管我會用Kahoot來測試學生的預習狀況
儘管我知道要學生預習的效果本來就應該不會太好
但我還是想試看看

那天
上課之前
我決定在課堂一開始給學生10分鐘
讓他們把預習的部分「在」課堂上「再」看一次

10分鐘的過程中
有些學生認真的閱讀
有些學生選擇做其他的事
有些學生連課本都沒有
可能是沒帶,也可能壓根都沒準備
沒帶課本的,有的選擇發呆
有的會想辦法讓自己可以有書看
(我至少看見2種方法)

在這10分鐘中
我當下決定等一下要跟學生說一些話
剛好教室有可推動的白板(如照片)
所以我分別在三層的白板上各寫下兩個詞
而且一次只呈現一塊白板

10分鐘後
我請學生看我事先寫在白板上的兩個詞
「自主」與「自由」

然後我在上面再寫上「學習」兩字
詢問學生「自主學習」與「自由學習」的區別
我個人覺得
現在的學生都偏好自由學習
我自己當然也是
但大學課堂有其課程目標
這樣的學習就必然不會是自由的
自由學習不是選擇不學習
因為有一定要閱讀與學習的內容
但學生可以做的是「自主」的學習
在規範下的選擇自己學習的強度、長度與態度
預習課本如果是一種規範
學生是否有自主的認知
能為自己選擇與安排預習時
閱讀的詳細度、閱讀的時間長度,以及是否很認真的看待這件事的完成

接著,我推開第一道白板
第二道白板寫著
「選擇」與「決定」

學習的過程中
我們會經常面對選擇的情境
並從選擇的情境中做出決定
但我們經常是「看似有所選擇但卻沒有做決定」
我們經常是「被時間及習慣押著從選擇中做出決定」
就像預習或作業
我們一直有許多完成預習及作業的方法可以選擇
但終究被迫於「沒時間」及「不習慣」
而做出「沒預習也不會怎樣」的決定

接著,我推開第二道白板
第三道白板寫著
「主人」與「客人」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
課堂中的師生是互為主體的
身為教師,我希望邀請學生一起成為課堂的主人
而不是成為教室中的客人,不要只是來教室作客
身在此,但心不在此

當你「自由」地「選擇」不參與課堂活動
表面上看起來你是自己的主人
但實際上你已經成為教室中「客人」
甚至是「陌生人」
何苦浪費彼此的時間與精力

最後,我決定加送學生另一對詞
那就是
「責任」與「當責」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其實身為大學生
對於大學生在課堂上應有的「責任」都相當瞭解
不需要老師特別強調與提醒
但重點是能不能「當責」
當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自主權」及「決定權」
也要同時想到自己的責任
並承擔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權責相符」

講了那麼多
因為我的職業病及這門課堂的特性使然
我又「自行拆解」了我是怎麼提出這四對名詞的作法
告訴學生一次出現四對詞與藉由白板一片片呈現
哪一個效果好?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這印證了楊田林老師的那一句「楊士比亞曰」
「處處是教室、樣樣皆教材、人人是我師、刻刻在學習」

「自主」與「自由」之間
「選擇」與「決定」之間
「主人」與「客人」之間
「責任」與「當責」之間
怎麼學?如何教?這是我身為教師的功課